熬制阿胶的水源探秘
提到阿胶就要提到熬制阿胶的水。清初医学大家陈修元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记载:“此水乃济水所注,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源于此。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所以妙者,驴属马类,属火而动风,取水火相济之意也。”那么,济水是指的什么地方的水呢?这条济水现在身在何处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她的芳踪: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原大地曾奔流着一条清澈的大河———济水。
《尔雅•释水》说:“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济水这条碧水清波、独流入海的大河,历史上曾有过大紫大红的辉煌,同五岳独尊的泰山一样,受到过帝王隆重的禅封。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加封四渎,“封江渎为广源公,封淮渎为长源公,封河渎为灵源公,封济渎为清源公。”河南济源市现存的祭祀济水的济渎庙,占地近200亩,保留着70余间宋、元、明、清时期高大的建筑,可以想见它昔日的兴盛繁荣以及人们对它的尊敬和崇拜。
据《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又北东入于海。”据史书记载,王屋山上云气化成的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潜流百里,到达平原涌出为泉,是为济水的源泉。济水在“四渎”中的独特之处是“清”,济渎庙山门称“清源洞府门”。济水独运长波奔流而东的时候,不愿和黄河浑流,便潜流地下。白居易《题济水》诗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尽管今天我们见不到这条清清河流了,但往昔济水河畔的城市依旧深情忆念着她:济源、济南、济宁、济阳、济州、济阴……济水从王屋山下直贯大海时,水波中荡漾着一串串老愚公移山的故事,并把济源万泉寨的祝福与问候带到古荥泽,带到巨野泽,带到东阿井,带到大明湖和趵突泉,因此这些城市的名字,凝聚着济水的历史沧桑,记录着济水的品德,是济水的丰碑。
为古济水中上游的一座大湖泊,公元前206年开始的楚汉战争,最后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内的滔滔清流便是济水,成为当时重要的漕运要道。济水入巨野泽(今山东省巨野县),巨野便成了当时水运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溃决使河道南移,巨野泽水域面积不断增大,《水浒传》里所说的已汇成八百里梁山泊,便是济水所注。当时的济州(今济宁),港汊纵横,莲苇绵蔓,地势的险要便成了农民起义军聚众的地方。再次登上梁山的峰巅,放眼处,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湖泊已成记忆,清晰可见的是文明的城市和现代化的气象。
济水,浸润了大地,像一位温和慈祥、宽厚仁爱的老人,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洑流,为泉为井,用自己无声的隐遁换取岁月的变换和人类的文明,功德无量!
在东阿县,最值得炫耀的便是享誉海内外的传统名药阿胶。此阿胶就是用济水熬制而成。阿胶厂展览大厅的墙壁上有一块牌子,上书古人的一段话:“阿井在今兖州阳谷县,即古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阿井之水让东阿人很是神气、自傲了一番。当然,也正是这个神奇的济水造就了东阿产地阿胶的品质,也让世人展示了这个千年文化的神奇圣物。可是济水之源并不是随处都有,而且在加上东阿特有的气候,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都有再大势发展这种千年文化的阿胶,然后它毕竟是一种地理文化的产品,与这条济水和东阿当地的气候文化有密切关系,所以最终依然以东阿的阿胶最为正宗,而且最被人们所称颂。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吧!
现在,阿胶的发展已经历经2500多年,我们走在东阿的大街小巷中,依然能感受到浓厚的阿胶文化,随处可见的阿胶专卖店,阿胶生产厂,他们无时无刻不为东阿的阿胶文化贡献着。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