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发展概况介绍

上传者:Rita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1日 点击数: 字体: 加关注
东阿阿胶族温馨提示:

阿胶,为驴皮去毛煎熬制成的黑色胶块。杀驴时剥取其皮,去其残肉、筋膜、脂肪层,置通风处晾晒干燥,即得驴皮。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制作工艺,方得阿胶。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我国有着长达2500年的应用史,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了阿胶的药用记载。

阿胶因产自山清水秀的山东东阿县而得名。这里的阿胶制造业,世代相传,盛产不衰。早期既有老作坊,更多的则是有熬胶技术的农民,以农产品换回驴皮,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先以个体,后以互助合作的方式,熬胶换物或售卖。久而久之,阿胶生产在东阿地区,逐渐呈规模化发展。

1500年上贡史

早期东阿地区阿胶生产的状况颇难详考,更谈不上研究当时的生产规模。但有一点至为明确,那就是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开始向朝廷上贡阿胶。亦即东阿上贡阿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东阿上贡阿胶的原始记录。此后历代文献都有东阿上贡阿胶的记载,如: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载:“济阳郡贡阿胶二百小斤。”

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也有济州贡阿胶的记载。

明天顺年间《重修阿井记》碑文中记载:“厥味甘美,临境汲以熬胶,岁贡国事弗歉。”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几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以东县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

清·孙星衍《岱南阁记》卷二《重修阿井碑记》载:“今县每岁煎胶入贡,与古不异。”

东阿上贡阿胶,一直持续到清代末期。

 

㈡北宋以后的阿胶发展史

北宋以降,史书对东阿阿胶生产概况的记载逐渐丰富。

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古东阿县城由阿城镇迁至东阿镇一带,这里相继出现了阿胶作坊,加之阿井水渐涸,阿胶制作中心遂由阿城镇转移到了东阿镇。

明末清初,东阿地区的阿胶业几乎达到了“妇幼皆通熬胶”的鼎盛时期。当时较大规模的制胶作坊就有十几家,各有所长,各领千秋。这里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阿胶之乡”。

入清以后,各地一些医家慕名而来,诊病兼营阿胶

清末民初,近代阿胶业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成熟、辉煌的时期,逐步形成了以东阿为中心,向全国发散的局面。

1915年,阿胶获得了一项国际性的大奖——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阿胶开始逐步迈出国门,为世界所瞩目。

1945年,东阿县城解放。1952年,国家把分散在农村的13名作坊式阿胶生产户组织起来,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阿胶厂。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阿胶的制作由过去的手工作坊发展到机械化作业,工艺流程日益先进,产品也由单一的固体阿胶逐渐向液体阿胶、复方阿胶制剂、阿胶保健品和保健食品方面发展。

阿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这2500多的风雨历程中,历代阿胶人始终恪守 “遵古训戒见利忘义必堂堂正正做人,求正品忌粗制滥造必道道地地真胶”的胶训,严格按照“古方、古法、古料、古工艺、”的原则,利用上等的皮料和当地的东阿水以及得天独厚的冬季气候熬制“最传统的阿胶”,也因此,东阿产的阿胶一直被历代名医公认为“阿胶之王”、“圣药之王”。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添加收藏]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各大网站复制链接给好友 分享成功后要点击链接分享才生效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更多

阿胶之星

  • 区域:徐州
    服用产品:阿胶
    服用原因:保养身体,
    服用时长:从2011年服

    阿胶养颜达人

    厉女士虽然仅仅20,但其从很小就接触到阿胶,知道阿胶是好的滋补品,因为… [详细]

  • 姓名:王先生

    产品名称:复方阿胶浆

    服用原因:失眠脱发
  • 姓名:俞女士

    产品名称:阿胶

    服用原因:补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