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之水造就“道地”阿胶
祖国医学对中药材崇尚“道地”。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中医在选择一种药材入药时,为了保证其疗效,经常把药材的出产地与药材名字并称,以指代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许多惯称。比如,云木香,即是指云南所产的木香;浙贝母,即是浙江所产的贝母;广藿香,即是广东所产藿香。又如,党参、秦皮,等等。阿胶亦然。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南朝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曰:“出东阿,故曰阿胶也。”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载:“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清末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云:“阿胶出山东东阿县,以纯驴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胶。其色光洁,其味甘咸,其气清香,此真阿胶也。”由此可见,阿胶是东阿所产的道地药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优质的阿胶总是与东阿一地紧紧相联,“阿胶”也就逐渐成了这一药材的专有名称。东阿的阿胶之所以始终名冠天下,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一带人民熬胶技术的传承和此地方圆百里独特的地下水。
那这种独特的地下水到底出自哪里,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当然,子从母出,要说到这独特的地下水,还必须从水的源头说起。
1.古阿井
阿井,在阳谷县阿城镇西北
古阿井被誉为中国四大宝井之一,有着很多优美的传说故事。其中代表性的有两个。
2、神农氏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相传一日,他在深山采药,忽然望见一处清澈见底的清泉涌动,掬而饮之,顿觉甜润可口,神清力增,忙招人来这里掘井。因此井周围长着阿魏草,故相沿呼为阿井。
3、虎刨得泉
人们从何时开始用阿井水熬胶已不可考,但据阳谷旧县志记载,公元229年,三国时,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记载,也说明阿井已为官家专用,即已官禁。从此以后,阿井一直为官家禁用,阿井水作为熬制阿胶的专用水,熬出的胶自然也由官府控制,作为宫廷及权贵们独享的极品。
据传,东阿迁城后,老东阿县人为了用此井水熬胶,不惜用东阿城西八里、黄河东岸的姜沟山换取阳谷县阿城镇的阿井。
|
4、永济桥
此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阿井于清光绪年间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国年初彻底干涸。加之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东阿镇狼溪河水逐渐成为制备阿胶的水源,阿井也因此无人问津,长久失修。直到解放后,在阳谷县境内又重修阿井,但原来的古阿井已经不存在。
5、狼溪水
狼溪河,又名龙溪、狼溪,发源于洪范池镇的南部山区,由洪范九泉之水汇聚而成,流经洪范池镇、东阿县,穿东阿镇而入大清河,是平阴县境内主要河流之一。
约在明代洪武年间,阿井渐渐淤废。东阿县城迁至平阴东阿镇后,人们开始用狼溪河的水煮胶。入清以后,民间业胶者基本上弃阿井而用狼溪河水。鉴于当时取狼溪河水者日多,取阿井水者日少,故医药家不得不默认折衷,谓:阿井水性阴趋下,狼溪河水性阳甘温,取阴阳相配之意,合此二水为最善。
6、泛东阿水
至晚清,阿井水日见干涸,渐变咸苦,有时甚至无水可取,狼溪河水则被污染,地下水慢慢变成为当地煮胶的主要水源。
古今的东阿的阿胶,虽不是一地出产,但其品质却始终如一,所以,“阿胶”这一名字的涵义,现今已不再是指东阿所造之阿胶了,而是代表了阿胶的优异品质。阳谷的阿井,东阿镇的狼溪河,以及东阿县的地下水,都曾经造出了优质的阿胶,都曾经是历史上东阿阿胶的出产地。故这一片所生产的阿胶,我们现在都俗称是优质的东阿的阿胶。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