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2500年,历代医家对阿胶的应用

上传者:Rita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1日 点击数: 字体: 加关注
东阿阿胶族温馨提示:

阿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产于山东东阿县者为最佳,对其功用主治,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汉代,《神农本草经》载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此时阿胶已为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仅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本品的方子即达12种之多。如《伤寒论》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即用阿胶9克,配以黄连5克,黄芩、芍药各9克,鸡子黄2枚。此方取阿胶滋阴之功,实为后世用治阴虚之证的范例。同书的炙甘草汤,方用炙甘草12克,台参、阿胶(烊化服)、麻仁、桂枝、麦冬各9克,生地黄20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酒水各半同煎,分服。治气虚血少以致心动悸,脉结代,舌光少苔者。全方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心脉,亦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用川芎、比草各6克,阿胶、艾叶、当归、芍药各9克,干地黄12克,水煎去滓,入阿胶溶化温服。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诸证病情虽有不同,但都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更与暖宫止血的艾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亦为后世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祖方。此外还有如黄土汤、温经汤、猪苓汤、薯蓣丸、鳖甲煎丸等,皆配用本品,但多不出滋阴养血、止血、补虚扶正之功。

晋唐时期,阿胶的显著疗效和岁常煮胶以贡天府的影响,对后世将其视为调补馈赠之品,起了一定作用。《唐药性论》即云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千金·食治》又谓治大风。此时,既取其作补益药饵以食治,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如《千金要方》中记载单用阿胶15克水煮温服,治胞转淋閟。又载用阿胶15克,配以鹿茸3克,乌贼骨、当归各9克,蒲黄5克,研细末,空腹用酒送服3克,日服3次,治女性漏下不止。《千金翼方》中则记载用炒阿胶9克,配以蒲黄6克,生地黄12克,水煎,分2次服,治吐血不止。著名的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中用黄连、石榴皮、当归各9克,炙阿胶、艾叶各6克,水煎,分2次服,忌生冷肥腻.治疗妊娠腹痛,下痢不止。从以上诸方可见,晋唐时期阿胶的运用,均不外止血、安胎或止痢治淋之功。

宋元年间,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小版机构——校正医书局,整理重要的医经典籍,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由于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更加深入,使用阿胶和以阿胶为主组成的方剂,较前显著增多,且应用范围亦较前广泛。如《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各种出血症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等亦常配伍应用。如《局方》中即载有阿胶枳壳丸,用阿胶(炒碎)、枳壳(麸炒)各60克,二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滑石(研飞)15克为衣,治产后虚羸,大便秘涩。《仁斋直指方》中载有胶蜜汤治老人、虚弱者大便秘涩之症。《圣济总录》中则载有治疗久咳不止的阿胶饮,治疗便血如小豆汁的阿胶芍药汤,治鼻出血久不止的阿胶汤等。《小儿药证直诀》中载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散,方用阿胶、杏仁、牛蒡子各6克,马兜铃、炙甘草各3克,炒糯米10克。具有养阴补肺,宁嗽止血之功,不论成人、小儿,凡属肺经阴虚火盛,症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者,皆可应用,成为后世沿用的名方。杨士瀛云:“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为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

明代,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医药学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才辈出,名著迭起。此期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深入和广泛。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经水不调、无于、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男女一切风病……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全面系统地总结阐述了本品的效用范围。这时期的临床应用;尤以止血、治痢为多。如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中有阿胶丸,用阿胶(判碎炒燥)、炮姜、木香、炒黄连、炒当归、黄芩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60克,姜厚朴45克,治冷热不调,痢下脓血不止,腹痛不可忍者。同书女科卷五方又有阿胶丸,方用阿胶、赤石脂各45克,续断、川芎、当归、甘草、丹参各30克,龙骨、鹿茸(酥炙)、乌贼骨、炙鳖甲各60克,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虚羸无力者。《古今医鉴》中则载有胶艾四物汤,用阿胶珠、艾叶(醋炒)、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0克,炒蒲黄、黄连、黄芩、生地黄、栀子、地榆、白术、川芎、甘·草各5克,水煎空腹服,治血崩。从上可知,此时阿胶止血的功用多用于妇科疾患。

至清代早期,诸医家多宗前人之意,取用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安胎之功。在内科病方面,如《医门法律》的清燥救肺汤,用阿胶配以桑叶、杏仁、麦冬、党参、枇杷叶、胡麻仁、生石膏等,清燥润肺,成为后世治疗燥热伤肺的代表方剂。《张氏医通》的阿胶连梅九,用阿胶、黄连各90克,炮姜30克,炒黄柏、赤芍、赤苓、乌梅肉(炒枯)各45克等为丸,治阴虚下痢五色,至夜发热者。《杂病源流犀烛》的阿胶四物汤,用阿胶、当归、白芍、地黄各9克,川芎5克,水煎服,治血虚久咳。在妇科疾病方面,《妇科玉尺》卷一方胶艾丸,用阿胶、艾叶、白芍、香附各9克,生地黄12克,枳壳6克,砂仁5克,治经行后期。同书卷二方又有阿胶蕲艾丸,用阿胶、艾叶、当归、白芍、熟地各30克,川芎、甘草各10克,治妊娠跌仆内挫,胎动不安者。以上诸方都为先贤之法,只是药味绢合不同而已。

至清中叶,阿胶的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抬遗》中指出阿胶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补肾的作用。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示下,根据温热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填精补肾的作用,又创制了多种治疗轻重不等的虚风之方。如其在《温病条辨》所载的加减复脉汤,一、二、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前4方均是根据张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演化而来,其所治证候的轻重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取用阿胶滋阴养液,壳介类潜镇熄风,其意则一。然吴氏治疗虚风之方,又尤以大、小定风珠为长。小定风珠用鸡子黄1枚(生用),真阿胶6克,生龟版18克,淡菜9克,童便1杯,治温邪久踞下焦,既厥且哕,脉细而劲者。大定风珠,用生白芍、于地黄、麦冬各18克,阿胶9克,生牡蛎、生鳖甲、炙甘草、生龟版各12克,麻仁、五味子各6克,生鸡子黄2枚,治温病真阴内竭,神倦瘦疯,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二方虽同治虚风,但前者侧重壮水熄风,后者重在滋补真阴而熄风。二方所用鸡子黄与阿胶,实从仲景黄连阿胶汤取意发展变化而来。吴氏指出:“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阿胶沉降,补液而熄内风。二药虽非镇潜熄风之品,但滋阴补液作用,可以涵木以熄内风。这是吴氏继本草治风之说具体运用本晶的发展。其后名医俞根初亦取此二者,配伍他药组方。如其在《通俗伤寒论》中载有阿胶鸡子

黄汤,用陈阿胶(烊冲)、钩藤、生白芍、络石藤各9克,石决明15克(杵),生地、生牡蛎、茯神木各12克,炙甘草3克,水煎去渣,放入生鸡子黄2枚,搅匀,分3次服,治邪热久留,灼伤真阴,以致血虚生风,而见筋脉拘急,手足蠕动,头晕目眩,舌绛苔少,脉细数等。此方与吴氏大定风珠均为治疗热伤阴血、虚风内动之剂。然大定风珠偏于滋填,而本方则偏于清降,功效重点不同,用时宜别。

近代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前贤的经验,取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安胎之功,将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补肺阿胶汤、胶艾四物汤、清燥救肺汤、阿胶连梅丸、阿胶鸡子黄汤等名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对阿胶及其复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阿胶含有丰富的骨胶原,水解可得蛋白质及氨基酸等。服用后,有加速人体内血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作用,从而改善人体全身功能;同时并能改善人体内钙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和在体内存留,使血钙略有增高。动物实验表明,阿胶还有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的作用,且能升高血压,可对抗创伤性休克。这与阿胶的传统应用颇多相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医药形势的发展,东阿人民近年又研制了许多新的成药和剂型,如山东阿胶膏、复方阿胶浆、阿胶软胶囊、阿胶补血颗粒阿胶口服液、阿胶补血膏等,对于本品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添加收藏]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各大网站复制链接给好友 分享成功后要点击链接分享才生效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更多

阿胶之星

  • 区域:徐州
    服用产品:阿胶
    服用原因:保养身体,
    服用时长:从2011年服

    阿胶养颜达人

    厉女士虽然仅仅20,但其从很小就接触到阿胶,知道阿胶是好的滋补品,因为… [详细]

  • 姓名:王先生

    产品名称:复方阿胶浆

    服用原因:失眠脱发
  • 姓名:俞女士

    产品名称:阿胶

    服用原因:补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