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的古法修治工艺术语详解
阿胶的生产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250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经数代医家、药物学家的潜心研究和制胶技工的反复实践,不断舍其糟粕,取其精华,先后经过多次改革,生产工艺日臻完美。近年来,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引进,阿胶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以传统工艺为主导。下面就介绍一下古老阿胶的传统制作工艺。
阿胶的生产工艺,用传统术语说,叫修治。
阿胶古法修治工艺,主要有泡皮、刮毛、焯皮、化皮、靠汁、打沫、过滤、沉淀、出胶、切胶、晾胶、翻胶、擦胶等13道工艺。
据东阿老工艺人介绍:“制阿胶之法,至冬取皮浸河一月,刮毛涤垢,务极洁净。”随后是运回作坊切割、烹煮,“皮入水已化,则每日递减一口,聚其融化之极者,止得一口,然后搭于架上,任其顺下而不断。凡四昼夜,胶乃成”。
其中最重要的工艺是提沫。
提沫,又称打沫,专指阿胶制备中除去杂质的过程。当胶液达到适当浓度时,便兑入适量凉水,稀释后,用武火煮至沸,再用文火缓缓加热,这样胶液内的杂质便浮上水面。当杂质由锅边聚集到中央时,用打沫瓢或打沫刀将其取出。此操作称为“打沫一个”。一般一小时左右打沫一个。
提沫之后是挂珠,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呈连珠状慢速流下。可根据胶液的流速,判断其含水量。
挂珠之后是挂旗,又称挂铲。胶液浓缩至—定程度时,用胶铲铲起,胶液粘附于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
挂旗之后是发泡。胶液浓缩至一定浓度,辅料加完后,用文火加热一段时间,胶液表面鼓起馒头状较大气泡。
发泡之后是吊猴。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用胶铲挑起,胶液悬吊于胶铲上,形如猴状。
吊猴之后是胶凝。胶液炼成后,趁热倾入凝胶盘内自然冷凝,使胶液凝固成大胶块。此过程称为胶凝。
胶凝之后是开片、闷胶。将凝胶切成一定规格的小片的过程称为开片。手工操作要求刀口平,一刀切过,以防出现刀痕。开片后的小胶块阴晾数日后,整齐装入木箱内密闭闷之,此过程称为闷胶,又叫伏胶、瓦箱等。其目的是使胶片内部的水分向外扩散,以缩小胶片内外的水分差,并可起到整形的作用。
其间流程层层流转,讲究的是起转承合,一个环节出错,则前功尽弃。
所以在古代,一块阿胶极其难得,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