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胶的一些常用术语
打沫(又叫提沫):专指阿胶制备中除去杂质的过程。当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便对入适量的生水,胶液稀释后用武火至沸,再用文火缓缓加热,这样胶液内轻浮及细微的杂质便与水中的金属离子结合成比重较小的络合物悬浮于液面,由锅边向中央聚集,等上浮的杂
质聚于锅中央时用打沫瓢和打沫刀将此上浮物取出,这一操作过程称为"打沫”。一般1小时左右打沫一次。
挂珠: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呈连珠状流下,这种现象称之为“挂珠”。此时胶液流动的速度很慢,可根据胶液流下的速度快慢,判断含水量。
砸油:是指胶液中加入植物油后,将胶液与油类进行混匀的过程。即胶液中加入油类后,用出胶勺将加入油类的胶液舀起,再用力将其砸入锅中与锅中胶液混合,使加入的油类均匀地分布在胶液中。
吊猴: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用胶铲挑起,胶液则悬吊于胶铲上形如猴状,称之为“吊猴”。
发泡(又叫发锅):胶液浓缩至一定浓度,辅料加完后,文火加热一段时间,在胶液表面将鼓起较大的气泡,如馒头状,俗称“发泡”。
醒酒:胶液加入绍酒并浓缩到一定浓度后,或胶锅中出现“发泡”现象即将要出胶时,停止加热,使锅内的热气自然逸出,胶液内无油泡、气泡,这个过程称之为“醒酒”。
挂旗(又叫挂铲):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粘附于胶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这种现象称为"挂旗"。
胶凝与凝胶:胶液熬成后,趁热倾入已涂有植物油的凝胶盘内自然使胶液凝固成大胶块,此过程称之为“胶凝”,所得到的固体胶构之为“凝胶”,又叫“胶坨”。
开片:将胶坨切成一定规格小胶片的过程,称之为。开片”。手操作要求刀口平,一刀切过,以防出现刀口痕迹。
闷胶(又称伏胶、瓦胶):开片后的小胶片,在晾胶床子上阴晾数日后,整齐地装入木箱内,密闭闷之,称之为“闷胶”。此过程包括瓦箱、立箱、倒箱、压箱、闷箱等。闷胶的主要目的是使胶内部的水分向外扩散,以缩小胶片内外的水分差,同时通过闷胶达到整形胶片的目的.
晾风:是指将瓦胶箱中经过“闽胶”的胶块拾出,摆放在晾胶床上,把胶块上已闷出的水分挥散掉的过程。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