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特点

作者: 来源: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31日【字体:

    所谓四时养生防病,就是按一年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健身防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是祖国医学中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摄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冬病夏治、冬病夏防可减少一些疾病在冬季的复发及新病的产生,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冬季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而夏日却症状缓解,发作较少甚至不发作的疾病的治疗方法。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方法治疗,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中医养生学家发现,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一些阳虚阴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得以好转。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显著:从小暑至立秋,人称为伏夏,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夏天在中医看来是阳气最为旺盛、气血充盈、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之时。春夏养阳,此时予以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此是依据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除了在冬天发作时治疗之外,就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在夏天未发病时,就培本以扶助正气,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夏秋之际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如能注意调养,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季就会减少上述疾病的发作。以儿童为例,如往年冬季每个月会感冒l-2次以上,称为“易感儿”。这些儿童抵抗力差,在不常发病的季节注意调养,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曾有一个患儿每到冬季反复感冒,从幼儿园直到上小学都是这样,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后来在夏末秋初之时,按照中医的处方吃药调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在当年的冬季只感冒一次,而且很快就痊愈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事实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体质较差的人在夏秋之际要注意饮食合理,起居有时,从而防止到了冬季体质下降,产生新的疾病或旧病复发。比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常吃凉、冷的食物,吹风扇,开空调,这本属正常,但若有过之则会疾病丛生。一些疾病当时即发,如中暑、感冒、腹痛、腹泻等;一些疾病要到秋冬才发,如儿童过食寒凉则伤及脾胃,致使脾胃功能下降,造成脾胃虚寒、脾胃不和、脾胃虚弱,甚至患厌食症。成年人夏季长久处于风扇、空调室内,天气转凉后可见关节疼痛。这说明一些疾病是感而即发,而另一些疾病是感而后发。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属于“本虚标实”,故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疾病缓解期抓紧“扶正固本”,即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以便进入冬季后减少其发作或减轻病情。
 
    从表面看,呼吸道疾病发作的原因是细菌感染或病毒侵袭所致,但实质上是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的。夏季,人体汗腺分泌亢进、表皮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呼吸畅通、机体代谢旺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呼吸道疾病患者进行益气固本治疗,提高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激发自身的防病潜力,可防患于未然。
 
    对一些冬季发作较剧,夏天病情缓解的疾病,应趁其发作缓解季节,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这便是冬病夏治,它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皆适宜于冬病夏治。按照中医病因病理分析,上述疾病大多是由于肺气不足、脾肾阳虚,导致机体抗病能力减退、外界病邪容易侵入呼吸道而引起病变,所以中医治疗这类疾病特别重视“扶正固本”,即增补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因此,当夏天病情趋于缓解、邪气处于次要地位时,应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以增强体质。
 
    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有如下两种:其一是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分别采用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纳气等疗法。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平时怕风汗,容易罹患感冒,经常打喷嚏和鼻塞流涕,当以补肺固表为主,可用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如果患者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平时痰多,适宜健脾化痰法,药用六君子丸(由党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和甘草组成);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软、畏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觉呼吸短促,当用益肾纳气法,药用金匮肾气丸。其二是外贴发泡药或外擦温散药水。外贴发泡药物是一种敷灸疗法,能促使皮肤潮红到发生水泡,结合穴位刺激作用,达到防治目的。温散药物能温经散寒通络,亦可获得同样效果。其中发泡药如白芥子(15g,捣烂成泥)、鲜毛茛(30g,冷开水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大蒜(7瓣,去皮捣烂)等,任选1种,捏成小饼,贴在肺俞穴(第3胸椎下,天柱穴旁开1.5寸凹陷中)、肾俞穴(第二腰椎下命门穴旁开1.5寸凹陷中)、定喘穴(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大椎穴旁开0.5寸)等穴位上约2-3h,等贴敷处有灼热疼痛感即去药,用消毒纱布妥加保护。如敷药处起泡有水,不要挑破,最好任其自行吸收;如果挑破放水,先用消毒针刺破放水,再涂龙胆紫以防感染。此法每半个月1次,连续2次。亦可用辛温药物如桂枝6g、红花3g、大蒜头7瓣,浸在50℃左右的100ml烧酒内3天,间日1次,在肺俞、肾俞、定喘等穴位,用消毒棉球蘸药酒微擦,擦至皮肤潮红为度,擦3次。此外,还有采用化脓灸的治疗方法(艾炷在特定穴位灼灸,使局部起泡结痂,五六周后脱痂自愈),因操作比较复杂,应由医生掌握应用。

收藏

上一篇:冬病夏治的由来[ 07-31 ]

下一篇: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07-31 ]

有时候你会觉得暴饮暴食是由负面情 绪引起来的,但事实上,快乐时的行为也 不容忽视了健康,毕竟人生...

    • 职称: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 [详细]
    • 职称: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山东中医药大… [详细]
    • 职称: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 [详细]